南京甲状腺医院 https://yyk.fh21.com.cn/hospital_4690.html 1953年7月27日,《朝鲜停战协定》在朝鲜板门店签署,意味着朝鲜半岛暂时没有战争了。接下来,将是各国撤兵、战俘交换和战后建设等问题。 这其中,最令中国头疼的还是撤兵问题——130多万志愿军战士应该怎样撤离、安置? 好在中央的办法挺多,撤到最后只剩下25万人。但到这时,25万人回国后怎样安置,又成了新的问题。 针对这个新问题,中国高层进行了多次会议讨论,上将杨勇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,毛主席和中央表示同意。 一、130多万志愿军的撤离 《朝鲜停战协定》一生效,撤兵问题便被提上日程。当时,中国派到朝鲜半岛的志愿军多达130多万,要安置好他们,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。 毛泽东和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后,并没有一下子将130多万人都撤回来,而是进行有步骤的撤军,这个过程整整需要4年时间。 之所以撤军这么慢,主要有两大原因: 第一,南朝鲜,也就是韩国政府并没有在《朝鲜停战协定》上签名,也没有声明承认朝鲜战争结束,这意味着他们极有可能会对三八线以北发动攻击; 第二,“联合国军”没有撤军的意思,是一颗定时炸弹,得时刻提防。 针对这两个问题,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一步步撤军,等到时机完全成熟后再全部撤离。 就这样,从1953年7月底开始,一些志愿军部队陆续回到国内,一些则继续留在朝鲜半岛,防着南朝鲜和“联合国军”。 继续留在三八线以北的志愿军并没有在指定阵地上“干吃饭不做事”,他们参与了北朝鲜的建设。 在志愿军战士的帮助下,被“联合国军”无差别轰炸的北朝鲜平地上建起了一栋栋房子,各河流被炸毁的桥梁得以修复,有的则重新修起一座座桥梁。 据不完整统计,到1957年底,志愿军共帮助北朝鲜人民修建4.5万间民房和4000多座铁路桥梁,为北朝鲜的恢复做出了巨大贡献。 也是在1957年,金日成在莫斯科见到了毛泽东,提出了让中国完全撤兵的要求。 二、杨勇一个建议解决25万志愿军安置问题 到1957年,朝鲜半岛停战后的三年里,三八线南北都在进行战后建设,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军事冲突,志愿军也撤得只剩下25万人。 金日成在这个时候向毛泽东提出撤兵的要求,也正符合主席的意愿。在主席看来:尽管这个时候美国和一些国家还没有撤军,但三年都没有战事,国际形势发生了新变化,完全从朝鲜半岛撤兵的条件已经成熟。 为此,金日成与毛泽东的谈话很成功,很快就达成了共识。后来,他们通过信件的方式达成协议,志愿军完全从朝鲜半岛撤出的事终于定了下来。 这个过程中,已经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的共和国上将杨勇的一个建议,得到了毛泽东与中央的采纳。 25万志愿军从朝鲜半岛撤离,该怎样安置呢? 1958年1月13日,中央军委召开会议,就25万志愿军撤离问题进行讨论。会上,作为志愿军司令员,杨勇给出了自己的意见。 杨勇认为,这25万志愿军也应该分批次撤退,驻扎在前线的16军和23军应该在3月中旬撤出,以此扩大政治影响,同时观察“联合国军”的动向。如果敌人没有异动,可继续撤离其他部队。 对于安置的问题,杨勇建议:十九兵团并入人员匮乏的济南军区,推行前志愿军司令员邓华的建议,在长春设立“吉黑军区”,让部分部队撤退到这里,一来可防守东北国境,二来可长驱直入朝鲜半岛。 当时,毛泽东并没有当即表态同意这个意见,但后来还是同意了,25万志愿军依照计划,撤到了杨勇建议和其他建议的地方去,分别是武汉军区、济南军区、北京军区等地。 25万志愿军的撤退也相当有序,分三批撤出,第一批8万人,第二批10万人,第三批7万人。 在志愿军战士回国的时候,北朝鲜人民夹道欢送,纷纷泪目难舍。 结语: 撤军也是战争中的一个环节,把控好这个环节,可全身而退;把控不好,便是一次毫无秩序的大逃亡。 事实证明,志愿军在这方面做得很好,给出了教科书般的答案。 做这一道题的人,正是毛泽东和党中央高层领导人,他们从战争年代中走出来,经历过风风雨雨,什么场面都见过,对于撤退的问题早已轻车熟路。 130多万大部队,如果一下子全部撤掉,肯定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。毛泽东与党中央选择了分批次撤退,慢慢解决问题,到最后只剩下25万人。 这25万人,也撤离得非常有序,最后从朝鲜战场全身而退。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