残疾人是社会上一个特殊的人群,他们或是生来有疾,或是后天不幸,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对社会有一些恐惧和躲避。因此,关注残疾人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问题。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残疾人的一些心理特征和护理技巧,帮助他们摆脱孤独和抑郁。
残疾人共有的5条心理特征 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。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(如聋哑人言语障碍,肢残人和盲人有行动障碍),活动的场所太少,交流的对象有限,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,随着年龄的增长,孤独的体验会日益增强。 自卑感这也是每个残疾人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。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、生活和就业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,如果他们从亲属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,甚至遭受厌弃或歧视,就会产生自卑心理。与健全人相比,他们在婚恋、家庭等问题上遇到的不顺心会加重其自卑情感的体验。 过于敏感残疾的状态容易造成当事人过多的注意自己,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格外敏感,尤其是计较别人对自己带有贬义的、不恰当的称呼。如称他们为“ 残废” ,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。如果有人做出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事情,他们往往难以忍受,会当即流露出愤怒情绪或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。
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这种特点在许多残疾人身上都相当突出。如聋哑人情绪反应强烈,而且多表现于外,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;盲人情绪反应多隐藏于内心,虽然情感体验很激烈,但情绪表现却不十分明显,而且爆发性情感较少。 富有同情心残疾人对与自己有相同经历的人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,与其他人却很少交流,如盲人很少与聋哑人交流,更少通婚。这主要是因为残疾类型不同,交流起来很不方便。 由此可见,残疾人心理健康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,他们需要我们的体谅和关心。我们应该做到平等真诚地与他们相处和沟通,不歧视残疾人,更不要把他们视为另类。同时,要多给他们一些学习和就业机会,让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好。
家中有残疾人该如何相处 残疾人的自卑感比较强,正常人在与他们交往时,首先在语言、行为方面要尊重他们,不要伤害其自尊心,不要把他们看成是家庭的包袱。此外,还必须和残疾人建立和谐的关系。一个人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,怕的是残疾后失去应有的人际交往空间及其它心理空间,因而残疾人最需要亲朋好友的关怀。如果让他们感受到世间的温暖,世界并没有抛弃他们,就会从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,也就会树立起生活的信心,珍惜人生。 家人如何开展心理保健工作 首先要让残疾人明确认识消极的心态是造成不良情绪的根源。如残疾人较为典型的抱怨、怨恨心理,它对人的心灵、生活造成的危害非常大。一味地抱怨父母,抱怨他人,不但影响工作、学习和家庭和谐,而且对当事人的身心都有不良影响。当人际关系紧张时,随着情绪的波动,内分泌紊乱、消化系统处于应激状态,血压调节机能失调,易发生动脉硬化、糖尿病、心脏病、高血压、溃疡病,妇女还会出现排卵机能异常,月经紊乱,痛经等症状,可见抱怨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危害是多么的严重。 其次,帮助残疾人掌握调适不良情绪和心态的方法。因为人的心理健康,应该是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,这样人才能有安全感,有自信心,有认同感,精神压力小,身心发育也处于平稳阶段,从而达到精神舒畅,身体健康。有理智的人能够在情感发生被动时把握住自己,控制冲动和欲望,对周围的人和环境做出适度的反应,不让悲观、愤怒、焦躁等不良情绪控制身心。家人可以借鉴以下方法对残疾亲属进行心理疏导: 残疾人残保金减免 企业所得税减免 残疾人就业服务 残疾人安置比例适当地、适时地读点书、看看报、写写作、看看电视,使大脑能够在正常运转下进行调整,达到精神治疗、精神疗养的目的,并且从书和电视中吸取各种知识营养。 忌过度用脑,要早休息,早起床,劳逸结合,多干一些体力活。 不生气,不兴奋。少想一些不愉快的事。在不如意的时候,要多想开心的事;在顺利的时候,也不要高兴过度,要做到心平气和。 不要追求十全十美。精神病人的通病是任性,改掉这个毛病,做到宽宏大度,有助于精神的好转。 多为家人着想,维护好家庭氛围。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