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福利电影网 https://www.bopi.cc 1927年,上海街头突然出现一种洋饮料。 棕褐色液体、甜中带苦、有气泡。 它还有个古怪的名字——“蝌蝌啃蜡”。 可想而知,这么奇怪的东西在当地完全没市场。 于是,饮料公司连忙发布悬赏、征集译名,优胜者可以得到350英镑的奖励。 最终,一位名叫蒋彝的作家脱颖而出,取得优胜,拿走奖金。 他所取的译名,也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——可口可乐。 图源:视觉中国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。 一些听起来高大上的舶来品牌,都有过“蝌蝌啃蜡”的尴尬时期。 它们原本的意思都平平无奇,甚至有些老土。 正是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的译名,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。 看完下面这些例子,你一定会惊叹译者们的智慧。 化腐朽为神奇的神仙翻译 首先是汽车品牌的两大巨头: 宝马和奔驰。 不得不说,名字取的都很棒。 但你知道吗? 宝马的英文BMW,本意是“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”。 如果在引进时采用直译,恐怕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个卖拖拉机的公司吧…… 而“宝马”这个译名,不仅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“汗血宝马”; 也可以对标辛弃疾的“宝马雕车香满路”,都是“宝贵”与“速度”的象征。 逼格一下子就提升了有没有! 图源:视觉中国 另一大巨头——奔驰,原名benz。 它取自汽车之父卡尔·本茨(KarlFriedrichBenz)的姓氏。 原本用本茨作为译名,也不是不行。 只不过,观感上实在是不太会让人联想到汽车。 然后,换上奔驰的名字再试试? 一听就很速度与激情了。 图源:视觉中国 喜欢用姓氏做品牌名字,是很多企业、尤其欧美企业的偏好。 家居巨头“宜家”也是如此。 宜家原名IKEA,是一个创造出来的词汇。 “IK”,是创始人IngvarKamprad(英格瓦·坎普拉德)的名字首字母缩写; 另外两个字母“EA”,则分别是他小时候生活的农庄名字“Elmtaryd”和所在村庄名字“Agunnaryd”的首字母。 图源:视觉中国 中文译名就很厉害了,引用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的句子: 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” 在保留原有发音的基础上,选用“宜家”二字,让这个原本并没有含义的名字,顿生温馨之感。 图源:视觉中国 与之相近的另一个经典翻译,则是席梦思。 这是一个生产弹簧床的品牌,以创始人ZalmonG.Simmons的姓氏命名。 “Simmons”,一般应该被翻译成“西蒙斯”。 唯独在床垫这个领域,“席梦思”成为了一个特有的名字,成为中国人心中弹簧床的代名词。 图源:视觉中国 在美妆领域,也有一个公认N0.1的译名——“露华浓”。 就是奥黛丽·赫本在电影《蒂芙尼的早餐》里,涂的那支口红的牌子。 原名Revlon,从创始人的姓氏变形而来。 中文译名,则取自李白的《清平调》: 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。” 而创造这位神作的译者,我们也都很熟悉:写过两千多首歌的才子黄霑。 露华浓至今仍被认为是最美的品牌翻译之一。 浪漫至死的中文美学 除了对品牌的化腐朽为神奇,那些浪漫至死的中文翻译美学,在文艺领域上表现得更为突出。 比如玛丽莲·梦露。 作为世界级的文化符号,她短暂而传奇的一生,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,如梦如幻。 但你知道吗,梦露的姓氏Monroe(这其实是艺名,梦露本名诺玛·简),和美国的一任总统詹姆斯·门罗(JamesMonroe)的姓氏是同一个词。 试想一下,如果不是玛丽莲·梦露,而是玛丽莲·门罗,那种梦幻破碎感,一下子就会消失大半。 作为一代人的回忆,电影《魂断蓝桥》的译名来得更为巧妙。 电影本名《WaterlooBridge》,直译“滑铁卢桥”。 这名字乍一听一头雾水,不知道的还以为讲的拿破仑的故事,完全想像不到电影的爱情主题。 后来电影上映后,不甘心如此的编译组在全国范围内征名。 一位女士根据《庄子·盗跖》中“尾生抱柱”的典故,讲这个描写在陕西蓝桥的故事,与影片的爱情悲剧完美结合,最终创造出“魂断蓝桥”这个名字。 两个不同时代、不同背景、不同国家的故事就这样联系起来,讲述了爱情的痴念婉转,令人沉醉。 除此之外,文学作品的经典译作就更多了。 有些译文,甚至直接成了美文金句,直到今天还在广为流传。 比如泰戈尔的诗集《飞鸟集》中有一句诗,英文是这样写的: “LetlifebebeautifullikesummerflowersAndDeathlikeautumnleaves." 直译“让生命像夏天的花朵一样美丽,死亡像秋天的落叶一样。” 这句诗被作家郑振铎译为: “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。” 这首诗也有了名字——《生如夏花》。 英国诗人西格里夫·萨松,在代表作《于我,过去,现在以及未来》中也有一句经典: “Inmethetigersniffstherose.” 这句被诗人余光中翻译为: “心有猛虎,细嗅蔷薇。” 韵律和含义都堪称完美。 看多了这些例子不难发现: 英文更注重实用直给,中文更讲究含蓄美感。 将这种美的力量透过文字传递出来,背后是译者们的不懈努力和追求。 国人对“信达雅”的极致追求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,翻译要讲求“信达雅”。 这个标准,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。 而三者皆能做到,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。 天津严复雕像 很庆幸,我们有这样的人在。 他们之中,有科学家的浪漫。 上世界90年代,钱学森接触到VR技术。 他立刻想到这项技术,未来可以应用于人机结合和人脑开发上。 对此,他给这项技术取了一个非常梦幻的名字——灵境。 他还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,自己非常喜欢“灵境”这个名字,中国味特浓。 可惜,如今体验到这项技术的我们,却只知VR,不晓灵境了。 他们之中,也有“择一事,终一生”的执着。 作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,生前一直致力于将“中国味”推向全世界。 钱钟书曾评价老先生: “若李白活到当世也懂英文,必和许渊冲是知己。” 许渊冲先生 年轻时的许渊冲曾到法国留学。 那时的中国刚刚遭受二战的摧残,满目疮痍,百废待兴。 在外读书的许渊冲,不仅经常受到歧视,更因为看到中华文化在世界的衰落而感到痛心。 于是他下定决心学好英文和法文,希望通过翻译,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。 他翻译老子的著作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: Truthcanbeknown,butitmaynotbethewell-knowntruth.(真理可知晓,但未必是你认识到的真理。) 他贡献了那句“不爱红妆爱武装”的神翻译: Tofacethepowderandnottopowdertheface. 巧妙地运用了powder的两种意思:“面对硝烟”,和“涂脂抹粉”。 他用译文表达对妻子的爱: 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(oncebegun,willneverend.) 在他的译作里,你很难不被那种超脱语言局限的美感而震撼、感动。 严复说过这样一句话: “一名之立,旬月踟蹰。” 这说的是一个词语或名字的创立,需要十天到一个月的思虑,反复推敲,最终才得以呈现。 这说的,就是译者的工作状态。 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,有他们对于文字美的追求,对文化传播的执着,才有了那些“神仙翻译”的出现,有了我们能感知世界的养料存在。 就像许渊冲曾说的那句: “我的翻译是为世界创造美。” 传播文化,本就是翻译的意义。 很庆幸,我们有他们。 也希望未来,能够更多的人一起: 让中国文化走出去; 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。 ![]() |